PHOTO CREDIT: 吳東峻
依著都蘭山、傍著太平洋的台東都蘭,是典型的阿美族部落,也一直是舒米恩創作的靈感來源。趁著世界巡演的空檔,舒米恩回到家鄉,坐在老家裡說起從小熟悉的部落生活。
「全都蘭最早的兩層樓房子就是我家,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部落最高的建築,剛好又在部落中央,所以村民廣播就設在我們家屋頂。」舒米恩指著屋頂牆角的廣播喇叭說。雖然已不再是最高樓房,但舒米恩老家在部落仍是指標地點,若想一睹其外牆上的阿美族圖樣,只要在部落問起,族人都會親切指路。
極短海岸 囊括4種地形變化
PHOTO CREDIT: 吳東峻
↑ 加母子灣不僅擁有平靜海域,也蘊藏豐富的魚蝦貝類,舒米恩小時候常來這裡撿貝殼。
舒米恩高中前的日子都在部落度過,直到考上臺灣藝術大學,才離開台東北上。小時候,都蘭就是舒米恩的全世界,從海邊到山上,靠自己找樂子,鄰近都蘭的加母子灣,就是舒米恩小時候常去游泳的地方。依偎都蘭灣的加母子灣,有著美麗的湛藍弧線,屬於灣裡之灣,因而海浪平緩,特別適合水上活動。
PHOTO CREDIT: 吳東峻
「都蘭的海岸很酷,短短約五公里卻有4種地形,從沙灘、鵝卵石、珊瑚礁到懸崖,根本就是Discovery!」舒米恩笑著說,小時候玩水有分等級,像沙灘屬於兒童區,進階一點就到鵝卵石,高級班再到珊瑚礁。他領著我們來到小時候踩水的「鉛橋海灘」,這片鮮少遊客的遼闊海岸,是部落青少年練習摔角的場所,在舒米恩的〈鈴鐺〉MV中,便收錄了阿美族青年們在沙灘上摔角競逐的畫面。
站在沙灘上往南方望去,依稀可見突出的「都蘭鼻」。 這塊海岬是部落神聖的祖靈之地,「上面可以看到整個台東市的海岸外圍,包含加路蘭、小野柳,輪廓非常漂亮。」早在2013年,舒米恩和族人就開始在都蘭舉辦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「阿米斯音樂節」,今年首度移師都蘭鼻,在11月下旬預計將有超過六千人來到這塊聖地,一同感受都蘭之美。
走入都蘭部落 欣賞傳統茅草屋
PHOTO CREDIT: 吳東峻
↑ 舒米恩形容,由都蘭茅草蓋成的傳統茅草屋是「會呼吸」的,屋內冬暖夏涼。
若想一睹從前部落傳統的茅草屋,則可來到都蘭國小前的「32鄰咖啡」,這裡保有目前部落少數可見的茅草屋。約十年前,該地族人將土地貢獻給部落興建茅草屋,當作部落的青年與老人會館,就連傳統屋裡用來燻茅草的大灶,也百分百還原,「這在當時可是大事!族人們都有幫忙。」現在茅草屋一間轉為部落青年創業的咖啡廳,另一間除供部落族人活動或上課使用,還當作都蘭行政團隊開會的場所,舒米恩也是團隊一員。
由於都蘭的茅草吸水性特別強,下雨時水不易滴進屋內,因此在東海岸部落間特別有名。「可是後來大家不想住傳統屋,聽老人家講過,只要颱風過後,就會『掉頭髮』(指茅草被吹掉)!但又有人說,這樣很好呀,蓋房子的技術才不會失傳。」舒米恩生動描述族人間的對話。
藏於山海間的青春記憶
PHOTO CREDIT: 達樂
↑ 這個巨石林立的制高點,都蘭人暱稱為「石頭崗」,能眺望遼闊的東海岸。
舒米恩小時候活動的足跡,還延伸至東河鄉與卑南鄉的交界,鄰近五線的山區。那裡有個制高點,上頭矗立眾多數公尺高的巨石,有時山頭起霧,場景詭譎夢幻。巨石間栽種許多梅樹,每當果實成熟,舒米恩常去打零工,幫忙將梅子打落,「打一打會有青竹絲掉下來,小時候不覺得怎樣,現在長大才覺得害怕。」舒米恩笑著說。
即使現在工作繁忙,舒米恩依舊每月都會回到都蘭,鄰近部落的金樽,是知名的衝浪勝地,也是他回家時常去找部落姊姊聊天的地方。這裡不僅有全台唯一的陸連島地形,還埋藏著舒米恩青春的戀愛回憶,「國中喜歡的女朋友就住在那裡。」他笑著說。對舒米恩來說,都蘭的一切都是生活的足跡,深刻且難忘,旅人不妨循著他的歌聲,走入這片山海交織之地,發現部落的獨特魅力。
【詳細資訊】
*咖啡廳營業時間以店家公告為主,建議旅客出發前可上網或致電詢問。
欲瀏覽更多內容,請見《TLife》2019.11月號。
【相關話題】
>>
>>
>>
*本文由 Harper’s BAZAAR Taiwan 報導,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*
,精品、時尚、美食趨勢搶先報